欢迎访问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在校生| 教职工| 校友| 访客| 南华大学信息门户

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刘敏老师团队:科研育人,穆如清风



2022年11月18日  编辑:素材整理:曾永艳 王彤  审核:核科学技术学院
点击:[]

“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是由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刘敏老师于2019年成立的一个科研兴趣小组,目前共有学生25名。“穆斯堡尔谱”是一种核分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冶金学、生物学和医学、地质学、矿物学和考古学等许多领域。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对该技术给予了大力支持,在2019年建立了低温“穆斯堡尔谱”平台。为更好发挥平台优势,学院于2019年3月组建了专门培养本科生做科研的“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秉承着“科研育人”的理念,打造了一套具有核院特色的“老带新、熟带生”学生导师制科研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近两年来,该团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本科生去往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国内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深造。2022年,团队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两篇被TOP期刊收录;指导学生各类竞赛获奖24余人次,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穆斯堡尔谱拟合软件和海森堡-伊辛磁性模拟软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团队合照

一、科研理念入课堂

团队指导老师刘敏通过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课程,依托专业课、宣讲会等方式从大一开始为学生灌注科研理念,并与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向参与课程的新同学介绍做科研的基本技能和思路,如文献检索的方法、文献的研读、web of science的使用,以及一些基础科研软件的操作(如Jade,orighin,endnote等)。通过带领学生研读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文献、分享优秀本科生科研事例,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科研自信,使学生们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领域前沿的科研动态。

每年约有数十名名来自学院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通过聆听宣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参加选拔后加入到兴趣小组,组内实行自由进出制,学生可根据兴趣、能力、精力、成果等各个方面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留在团队,以此选拔出具有科研潜力、契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研究兴趣的学生。

刘敏老师给团队学生开组会

二、互为导师促成长

“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以刘敏老师为核心,鼓励团队成员互相学习,组内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成为其他同学的导师,并且破除了年级制,以能力和经验作为是否能够担任其他同学导师的考量标准。学生进入兴趣小组之后,通过科研能力强的指导相对较弱的、实验经验丰富的指导实验经验欠缺的,让老生能够在指导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新生能够在指导的过程中更快的进入科研状态,刘敏老师则在学生面临关键抉择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出建议。待对科研方向有一定目标后,新生在老生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以此来不断锻炼自己。目前,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在不断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取长补短,营造了目前课题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严谨的科研环境。

组内成员陆泽一同学作为实验经验丰富的学长,经常指导督新组员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莫家俊同学作为小组中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常带领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学弟们从事编程、模拟计算的工作,为组内许多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做出重要贡献。

莫家俊同学正在指导师弟编译

三、自主学习强能力

科研育人重在“育人”,“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提倡“自主学习”的科研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能力。独立阅读文献,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独立撰写论文是每个“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成员都要经历的过程。虽然过程可能漫长且煎熬,但却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科研精神。不仅如此,兴趣小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各自定期在小组内汇报近期的研究成果,通过相互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路。

团队指导老师刘敏认为,学生自己的工作学生本人最为了解, “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的学生们通常是由自己全盘负责自己的科研进度,从选题、实验、成稿等各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指导老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把关,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还在一次次锻炼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

学生日常学习交流

四、学习平台拓视野

“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以“穆斯堡尔谱”技术为依托,与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连化物所等二十余所高校、研究所以及海外6所高校都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团队经常会借助其他高校研究所的资源来完成一些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为开拓学生科研视野,“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还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南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近两年来,邀请了武汉大学加速器实验室负责人付德君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张元竹教授等10余名教授专家来校做学术交流,并开展了10余次线上学术报告会,为学生带去行业内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科研进展,学生们也表示在聆听学术分享和交流后,视野和思路都有很大的开拓。

团队学生沈纪宇参加IEEE磁学协会主办的关于自旋电子学和量子材料的国际会议


团队老师刘敏简介:

刘敏,男,汉族,讲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南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指导教师。主讲《核材料物理基础》、《穆斯堡尔谱应用》等课程,从事穆斯堡尔谱核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应用和磁性模拟等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共计5项,在SCI等刊物发表论文共40余篇。

团队学生代表分享:

莫家俊

一、个人简介

莫家俊,2019级核工05班,2020年5月加入“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在组内主要承担“穆斯堡尔谱”数据解析和磁性拟合等工作。在组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包括两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开发了两款科研程序,分别是“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海森堡模型磁性模拟程序。目前保研至中科大物理学院从事凝聚态物理(关联电子、中子散射)方向的研究。

二、加入团队的收获

一篇核心论文的背后,是长达数月的精细打磨。如同厂家将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一样,成果背后的付出是艰辛的自我否定和提升。从刚刚进入学校懵懂的科研小白,到今天带着荣誉和更广阔的未来,在进入“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后的学习生活中收获颇丰。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要怕犯错,不要因为错过尝试而错失机遇,勇敢地去做感兴趣的事。加入课题组后,我发现了兴趣所在,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这帮助我在长期的艰苦学习中能维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且明确自己的未来方向和职业规划,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

2.卓越的科研平台

刘敏老师提供的科研平台是在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在课题组中,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传授他们的科研经验,帮助我们更快进入科研的状态,越做越深且范围更大。另外,经历了与国内其他院校同领域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相互交流和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交际圈,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3.合作是成功科研的关键

在课题组的这段时间里,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科研合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就能克服诸多问题、困难,向一个目标持续推进,最终汇合。

沈纪宇

一、个人简介

沈纪宇,2019级核工03班,2020年10月加入“穆斯堡尔谱”兴趣小组。在组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目前保研至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低维磁性量子材料和自旋电子学的研究。

二、加入团队的收获

1.培养学习习惯和态度

做科研其实是对学习的升华,天赋的提升在于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在科研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都对于学习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有条理、有思路、有方法地处理复杂问题。例如做实验时的严谨和细心;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对他人研究结果辩证的思考还有整个过程都一直伴随的专注度和效率。

2.开拓眼界和认知

做科研是接触新事物新思想的最好的途径。因为能被别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研究的事物一定是有价值的。通过一些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对某个领域不同的理解以及最先进的进展,这些都是老旧的书本所没有的。

3.学会团队协作

做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定是一个团队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过程。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学弟学妹,每个人都可以在某方面成为老师。在做一项研究时,团队的力量和效率一定要比个人的更加强大,完成成果的质量和速度一定是更好更快的。

4.接触更高更好的平台

科研其实是对人各种能力的培养,教人选择方向,教人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教人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展现给别人等等。许多知名的高校和教授往往就是看中学生的这种能力,如果在科研的过程中能够好好培养这种能力,就等于是获得了一张通往更高平台的车票。



上一条:核科学技术学院举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工作

下一条:“核”星闪耀——核科学技术学院2023届第一次保研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