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晚上7:30,我国著名粒子物理实验物理学家李海波研究员在核科学技术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关于“COMET实验”的学术报告。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在场老师和同学认真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并记录相关笔记。COMET实验是寻找带电轻子味破坏的国际合作实验,其主要物理目标是寻找新物理可能存在的迹象。李老师是COMET实验合作组中国组的负责人,负责COMET实验中CDC探测器寻迹、CDC探测器电子学、软件框架开发、束流优化、本底评估及信号灵敏度预期等多项工作。他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COMET实验的基本原理,并将国际上同类型实验与COMET进行了比较,总结了COMET在寻找带电轻子味破坏中独特的技术优势及可能达到的实验精度,还对COMET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了展望。
在学术报告之前,李老师还与我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了座谈。赵修良副院首先代表学院欢迎李老师的到来,并对我院的主要情况和本团队的主要情况进行了介绍。李老师对我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赞赏,同时也对我院为高能所输送了高质量的研究生表示感谢。随后他跟与会人员分享了他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经验,对大家在撰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等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他还对该团队粒子物理实验方向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目前我院该方向将主要精力放在北京谱仪III实验研究上是正确的,同时,他还认为我院可以在这个方向有更大的贡献。他根据北京谱仪III实验未来规划,建议我院加强对粲介子卡比玻压制(单重压制或双重压制)过程开展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研究课题。这些讨论对该团队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海波研究员于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归国,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终期评估被评为优秀,并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担任BESIII国际合作组物理协调人、文章发表委员会主席等职,负责BESIII物理分析工作。利用BESII和BESIII实验数据开展稀有衰变过程的寻找、轻介子和粲介子衰变性质的实验研究等。2011年参与COMET国际合作实验,寻找缪轻子到电子的转换过程。担任COMET实验中方负责人、实验技术设计报告编委等职。
会议由我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小华博士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