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矿山机电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三个工科专业均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物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湖南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二级学位授予点;拥有能源动力(核能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是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研究生资格。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66人,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省部级人才入选20余人次。学院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拥有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ZB预研创新团队(项目)、“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团队”湖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创新团队、“数字核能与智能设计”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气载放射性计量、测量与防护”,“先进反应堆技术”两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创新群体,“放射性测量与防护技术”“先进反应堆技术”两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团队”先后于2009年、2024年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获评2024年度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院拥有核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能与核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大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平台,拥有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级核能与核安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拥有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数字化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核集团反应堆数字模拟与技术支持重点学科实验室、中核集团氡及其他气载放射性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十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二等奖20余项、省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近年来联合申报、共同承研后处理专项、核能开发、龙腾计划等相关重大工程项目4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装备预研、国防科技创新、环保部监管、湖南省重大研究计划等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经费6亿余元。“氮-13泄漏监测系统”“核技术综合实验平台”“瑞尔康防氡乳胶漆”“铯源型钢水液面计”、氡系列测量仪、核电软件自主化测试与验证、控氡通风净化技术等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进核能技术设计与安全团队创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堆复杂时空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核电设计分析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应用于方家山、秦山、田湾、昌江等多个在役核电厂,产生经济效益近4亿元。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氡计量组织的“亚洲区域协调实验室”、国家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授权实验室和国防放射性计量的“矿冶放射性计量站”,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单位提供了比对测量、刻度、检定、仪器测试和科研试验等技术服务。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核集团成员单位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先后同日本东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日本核融合科学研究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韩国延世大学、俄罗斯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或人才培养协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核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先后派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80余人。是IAEA核科学与技术国际学院(IAEA-INSTA)创始成员单位和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学院毕业生主要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大型医院与环保行业等各相关领域从事与核有关的研究、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注:文中数据截止202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