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根黄瓜不断切小,再切小……最后会得到什么?” 7月7日,在衡南县城关第二小学的课堂上,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志愿者周道帅抛出的这个趣味问题,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一双双眼睛瞪得溜圆,教室里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这是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稻花香下承‘核’梦”暑期实践服务团队送科普下乡的生动一幕。面对初次接触深奥原子知识的小学生,志愿者们探索出新方法——“趣味教学+创意实践”。他们巧妙地从生活切入:用“切黄瓜”比喻物质无限可分的特性,用“搭积木”类比原子的组合奥秘,将抽象的原子概念,变成了孩子们眼前可触摸的具象概念。

理论学习后,沉浸式实践环节紧随而至。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亲手用彩色材料搭建“碳原子模型”。他们兴致勃勃地组合原子核,排布电子层,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原子的内部结构,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指尖的创造。这种寓教于乐的互动形式,极大地深化了孩子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
本次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乡村儿童的科学兴趣与探索欲望,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科学教育新路径。南华大学核院学子以“趣味教学”破题,用“创意实践”深化,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注入了新思路与新活力。据悉,该实践团队后续还将带来更多精心设计的科普课程,持续助力乡村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