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核科学技术学院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究生演讲比赛在核学楼225学术报告厅圆满举行。院党委副书记徐婵娟出席活动并致辞,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唐雅晶老师、院科研学科与研究生办公室肖拥军老师、院全体辅导员及100余名研究生同学参与活动。活动开幕式由院学工室主任陈思涵主持。

活动现场
徐婵娟在致辞中,首先向莅临现场的评委老师、参赛研究生及观众致以热烈欢迎,向统筹赛事组织的工作人员表达诚挚感谢。她指出,本次比赛举办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又恰逢我国“人造太阳”等国之重器实现关键科技突破的重要节点,双重背景让“铭记历史、科技报国”的主题更显“硬核”分量。“从金银滩草原上升腾的‘蘑菇云’筑牢国防安全基石,到‘人造太阳’持续运行刷新世界纪录彰显大国科技实力,一代代核科技人始终将‘家国大义’融入科研血脉。”徐婵娟结合核学科发展历程,强调“科研报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两弹元勋们隐姓埋名的坚守,是当代核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担当”。她寄语全体同学:以此次演讲为桥梁,在回望抗战历史中汲取“不畏强敌、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在深耕核科学领域中筑牢“以身许国、科技兴邦”的理想信念,让抗战精神在青春科研路上绽放时代光芒,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徐婵娟致辞
进入比赛环节,主持人陈江银介绍了赛事评分细则,随后13组选手依次登台亮相。选手们以“抗战精神与科研报国”为核心,从多元视角展开演讲,有以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军民“宁死不屈、坚守阵地”史实为切入点,用细腻的讲述还原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有聚焦卢嘉锡等爱国科学家“拒绝美国密立根实验室挽留、放弃优渥条件毅然归国”的抉择,串联起核科技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传承;还有结合董健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泄露党的秘密”、狼牙山五壮士“舍生跳崖守气节”等英烈事迹,诠释“危难时刻显担当、取舍之间见大义”的崇高品格。选手们的表达慷慨激昂、叩击人心,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让现场观众多次响起共鸣的掌声。


选手们上台演讲
随着最后一位选手演讲完毕,比赛进入点评环节。唐雅晶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选手们用青春视角打通了‘抗战历史’与‘核科使命’的联结,让‘铭记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望,而是与当下科研报国紧密相关的精神指引。”同时,她针对演讲呈现提出两点优化建议:一是可进一步融合抗战历史影像、核科技发展短片等多媒体元素,搭配背景音乐,增强视觉与听觉双重冲击力;二是建议选手尽量采用脱稿演讲方式,以更自然的肢体语言和更饱满的情感状态传递思想,深化与观众的共鸣。最后,她再次感谢核科学技术学院为研究生群体打造了这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思想交流平台。

唐雅晶讲话
点评结束后,本次比赛的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最终,贺靖婷与何凯欣组、刘瀚阳组等2组选手斩获一等奖;陈明钰组、杨谨硕组等4组选手荣获二等奖;贺渐尧组、刘子强组等7组选手获得三等奖。徐婵娟、唐雅晶、肖拥军等与会老师为获奖选手逐一颁发荣誉证书,并与全体获奖者合影留念,现场掌声持续不断,气氛热烈而庄重。

颁奖仪式
本次研究生演讲比赛,既是核科学技术学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活动,也是学院“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生动实践。通过“讲抗战故事、悟报国精神”的形式,不仅让研究生们在历史回望中强化了家国情怀,更引导他们将抗战精神与核学科使命相结合,为培养“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核科技人才注入了精神动力。